iHH国际健康人居设计节 |《iHH大师说》第九集 - 彭征:形式追随系统,打造生态健康空间

“iHH大师说”栏目第九集特别邀请共生形态创始人彭征老师。在访谈中,他深入探讨健康人居设计的多维度考量。彭征老师指出,在设计中,光虽为空间美学的重要塑造者,但健康人居更需全面关注空气、水、光等自然元素的和谐共生。他分享了中国设计从功能到价值,再到系统整体性的演进过程,并强调了在项目中实践绿色低碳理念的重要性。他提及个人参与的生态度假村项目,以及城市发展中应保留的自然与文化记忆。面对疫情后的社会变迁,他提出设计应回归家庭生活的真实与温度。未来趋势中,他看好环保技术的融入,如“会呼吸的房子”,以及门窗等国际产品的在地化改良,这些都将为健康人居带来革命性的变化。

iHH大师说以下简称iHH
彭征,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设计,思考和践行“共生”的设计哲学,从事建筑、室内、景观等多领域的设计实践,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建筑感和现代简约的风格。设计理念:注重空间的营造,关注设计的和谐共生与建构,使设计更具前瞻性、包容性。

彭征:其实这些要素都非常重要。如果从空间美学的角度来考虑,设计师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光,因为人类本身具有趋光性。光能够点燃空间,塑造空间的氛围。空间离不开光。但如果从健康人居的角度来看,空气、水、光等对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,它们同等重要。这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。
我个人可能还是会更多地关注光。因为在我们内部评审方案时,会专门针对建筑的采光和照明设计进行一项专门的评估,而且这一项还有专门的设计师来负责。你看,我们做地产项目也很多。在广东,东南向的房子和西北向的房子价格完全不同。因为东南向的房子不仅通风好,而且采光面大,采光时间长。所以我们在设计户型时,会做日照分析。
另外,关于中国设计的几个发展阶段,我理解从早年的形式追随功能开始。那个时候住房刚刚改革,90年代房地产刚刚起步,主要是满足大部分人的住房刚需,注重功能要求。后来,随着房地产进入金融阶段,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,开始追求形式与价值,或者说形式与奢华。那个时候,很多人刚刚从温饱阶段过渡到富裕阶段,他们希望设计能够体现价值感,更多地体现在装修装潢的视觉感上,即所谓的奢华。
然而,反观西方设计的发展阶段,他们与我们目前国内的阶段还是有差距的。我们去欧洲的设计周、游学、研学、交流时,发现他们更多地关注环保、健康和低碳。上个月,我们公司的设计师一起去新加坡游学,他们提出的理念不再是形式追随功能或形式追随奢华,而是形式追随系统。他们把整个城市空间、人居空间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,这其中包括了生态、绿色、光、空气、水等要素。


彭征:这更多是一种价值观的提升。它是社会发展、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到一定阶段后,人们开始深入思考的结果。比如环保,有时候它可能被视为一个相对的概念。你想象一下,从自然山体中凿取石头来装饰家园或铺设路面,这能算是环保吗?同样地,使用瓷砖铺地就一定环保吗?瓷砖在烧制、切割等生产过程中同样会消耗能源并产生污染。所以,环保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被视为相对的环保。
以我们公司为例,我们成立于2005年,2008年我们参与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项目——广东龙门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十字水生态度假村。这个项目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全球50大生态度假村之一。在这个项目中,我们与一些国际知名的境外设计师和生态建筑专家合作,参与了建筑改造、室内设计和软装工程。
他们当时给我们传达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尽量多采用当地材料,就地取材。比如南昆山的竹子资源非常丰富,他们就利用这些竹子,以及河里的石头等当地材料,这样既节省了运输和制作成本,又实现了低碳环保。此外,他们还非常注重材料的可持续性。比如,他们提出用夯土来做建筑墙体,用竹子和木头来做建筑的屋顶和结构。这些材料在若干年后都可以降解于大自然,回归到自然之中。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设计理念。
实际上,从2008、2009年开始,我们就通过自己的实践开始推广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,并介入到一些相关的实践项目中。


彭征:这应该与我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知识结构相关。我本身是研究景观设计的,大学毕业后,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园林公司做设计。当时,俞孔坚教授提出了“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”的理念,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你看,我阳台上的很多植物都是野草,这反映了我们城市发展过程中,土地硬质化带来的问题。每当台风、暴雨来临,车库经常被淹,这是因为城市发展太快,密度过高,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。如果城市中有一部分土地保持为湿地,不全部硬质化,就能缓解这个问题。
比如,我们的河滩现在大多都变成了水泥硬质化的堤岸,但在德国和欧洲很多地方,它们都是生态的,长满了野草。我们可能因为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,觉得这些东西不高级,希望从非洲、亚热带地区引进一些海枣树、大弯椰子等,觉得它们有异域风情。但这些植物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,并不能解决城市问题。
所谓的“足下文化”,就是要我们更加珍惜在地性文化中的元素。比如,我们的工业遗址、城市建筑,其实都可以进行微改造,重新再利用。因为建筑的使用寿命至少200年以上,有些东西未必一定要推翻重来。这样,我们就能为整个城市保留记忆。这是当时俞孔坚教授提出的“足下文化,野草之美”从生态学和文化学两个层面给予我们的启示。
另外,我在研究生阶段还读过黑川纪章先生的“共生思想”。他用东方传统思想去对抗现代文明,去对抗现代主义国际化的设计潮流。这些思想其实也非常有价值。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里讲究天人合一,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,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最大的环保理念。


彭征:这与社会意识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。我们经历了一段快速城市化的时期,那个时候,人们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解决功能问题和效率问题。比如80年代初,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,提出了“时间就是生命,效率就是金钱”的口号,整个城市化就像一部高效运转的大机器,每个人都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。在那个时候,我们并不会过多地考虑健康问题和环保问题。
然而,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,很多问题就开始显现。我刚来广州的时候,珠江水是黑色的,散发着臭味,我们根本无法在珠江边写生,因为看不到蓝天白云,到处都是雾霾。从清远开车回广州,远远看去,广州就像被一个巨大的蒸汽罩笼罩,一进入市区,能见度就大大降低。后来,随着亚运会的举办,政府开始加强环保检查,关闭了一些不环保的小工厂和小作坊,并进行产业升级,广州才有了现在的蓝天白云。
所以,这仍然是一个工业化发展的过程,是一个必然的阶段。设计作为一门显学,它依附于整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。我们现在考虑的东西与西方现在考虑的东西存在差距,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,已经完成了制造业的升级,而我们还在升级过程中,慢慢才意识到环保的问题。
但是,整个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其实是一个系统性问题。你越解决问题,可能遇到的问题就越多。比如电动车代替燃油车,确实降低了碳排放,是清洁能源,但电池是不可降解的,电池的污染问题非常严重。对于电动车电池的回收和处理,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。所以,很多时候,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,不断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。


彭征:前两天我在一个讲座上谈到了知行合一。设计有时候是行动先于认知,因为设计师的执行力很强。但做学问时,我们往往先有理论再实践。然而,我认为知行是合一的,它们是一个整体,就像硬币的两面,不存在哪个在前哪个在后。
说到情绪价值,这并不与追求健康生活相矛盾。以前,很多人喜欢在室内使用大理石,但从开采到使用,大理石对自然和人体都有一定损伤。有些人甚至把床头都做成奢华的大理石。有些设计师虽然知道这些,但为了满足业主或开发商的需求,还是这样设计。
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可以与业主沟通、交流,进行科普。比如,床头一定要用大理石吗?我们最近做的私宅项目,业主是亿万富翁,但他却选择用涂料,因为涂料环保且方便翻新,审美上也不逊色。他更愿意把钱花在艺术品上,因为艺术品更有价值。就像贝聿铭在纽约的住宅,去世后拍卖,住宅本身卖了800万美金,但里面的艺术品却拍出了2700万美金。
所以,一个空间的价值并不在于材料有多高档、多昂贵,用艺术品装点同样能体现身份。另外,我们也可以把钱花在设备上,比如空气系统、门窗等,这些都能实实在在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。


彭征:其实早年,门窗并没有受到这么多关注。我小时候,门窗大多是单面玻璃的,木框或铁框的,那时候物质生活还没有那么丰富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大家开始有了更多的追求,于是出现了双层玻璃、双层中空镀膜玻璃等各种技术革新和进步。
从功能上来说,门窗的改进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。比如,我家住的是江景大平层,一开始装的是中控玻璃,但没有镀膜。后来换成了镀膜玻璃,室内温度确实降低了几度。这就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好处。
至于美学方面,门窗的风格多种多样,这取决于设计师的喜好和追求。有些人喜欢极致的大玻璃,追求通透感;也有人喜欢用幕墙来做造型,形状扭曲多变,像扎哈的作品。这些都不是我们讨论的价值标准范围,但我认为未来的趋势肯定是更环保。
现在提到的“会呼吸的房子”,实际上就是让室内的空气能够通过门窗与外界进行交换,为室内环境带来节能效应。这是可以通过技术来真正实现的改善。所以,门窗在健康人居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,它不仅能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,还能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。


彭征: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在大和安全之间做出平衡的问题。很多设计师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,比如使用十几米长的玻璃,但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。首先,这种大玻璃的重量可能达到两三吨,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的荷载是否足够。其次,安装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吊机等大型设备,增加了安装的难度和风险。
我认为,并不是每个人的家里都要做成像苹果店那样的极致风格。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设计手法来消除门窗门框带来的视觉障碍,达到类似的效果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关注门窗的功能性问题。
比如,在南方地区,如果做幕墙式的大门窗,很多品牌可能没有考虑防蚊的问题。虽然效果图看起来很漂亮,一推开就是整个宽阔的景观展现在眼前,但实际上在南方,有白蚁和蚊子的问题,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很炎热。所以,纱窗怎么装就成了一个大问题。
因此,我认为门窗这种国际化、标准化的产品,在应用到具体地区时,还需要进行在地化的迭代和技术改造改良。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习惯。


彭征:其实,现在台风对门窗的挑战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难题了。很多做大幕墙的厂家都能够达到抵御12级甚至更强台风的要求。问题主要出在市场上,市场有些混乱。我曾经也被骗过,有些打着德国进口品牌的旗号,实际上用的并不是德国的产品。这就是经销商在捣鬼,他们为了占领市场、拉拢客户,可能会以稍微便宜的价格出售低质量的产品。客户试用后,整片玻璃直接开裂倒下,这就是质量问题,而不是技术问题。
这就是市场上良莠不齐的问题所在。市场规范化很重要,好的企业和产品应该能够达到守护健康人居、抵御极端天气的要求。在选择材料和品牌合作时,我们现在更倾向于与厂家直接合作,这样更有保障。很多品牌的厂家也已经意识到经销商可能会把市场做烂、把工程质量做低,所以他们正在慢慢收回总部集团管理。
我们与很多品牌商都有VIP大客户群,只要是我们参与的项目,就会由总部直接对接。这还是一个市场规范的问题。对于相对头部的设计师来说,他们的项目可能更具有社会性影响力,所以这些品牌也更重视与他们合作。如果出了问题,设计师出来讲几句,对这个品牌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。


彭征:从“形式追随功能”到“形式追随奢华”,再到如今我们所倡导的“形式追随系统”,欧大师的健康人居设计理念与我们不谋而合。希望欧大师能够秉承这个匠人精神,在产业升级的这个过程中,能够把产品和产品力日趋完善,做到中国的顶流品牌!

2025iHH国际健康人居设计节
《iHH大师说》第九集
彭征-形式追随系统,打造生态健康空间
现已全线上映!
正片发布平台

以创新的理念将空间美学与健康理念紧密结合
推动健康人居理念的广泛普及
为提升人们的居住品质和生活幸福感贡献力量
开启健康人居设计的无限可能
敬请期待!
为健康而设计
DESIGN FOR HEALTHY
为健康而设计的高质量健康人居设计研究和推广行动
从设计师的设计关注点到业主的居住需求为基点
从健康人居空间的核心要素
空气、水、光、风、健康材料等
共同探索健康人居、健康环境
在人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
iHH国际健康人居设计节倡导
健康生活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应用和发展
致力于打造健康人居行业生态圈
以健康价值为社会造益


欧大师门窗始于“3060”双碳战略背景,以隔热保温降噪为技术核心,以安全耐用为产品基础,产品涵盖门、窗、幕墙、阳光房、遮阳及智能模组,致力于为建筑及室内空间提供立面整体解决方案,创建健康人居,我们始终秉持“守护生活温度,贡献低碳世界”的使命,以高标准产品品质降低建筑能耗,以优质服务为用户打造健康舒适的生活体验。